5月16日,正知書院5周年傳播沙龍在京舉行,圍繞主題“擁抱變化---我看傳播業(yè)這5年”,眾多媒體人和企業(yè)家匯聚一堂,分享書院成立5年來的心得體會。
正知書院是由27位傳播及企業(yè)界資深人士聯合發(fā)起成立的公益性組織,宗旨為“以傳播創(chuàng)新,促社會轉型”。本次活動由正知書院主辦,界面、愛奇藝、財視傳媒、華為消費者BG、一直播、場景實驗室、慧谷家族聯合主辦。
財視傳媒CEO張剛作為書院理事發(fā)表演講,就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爭、自媒體和機構媒體的差異等話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。
張剛首先回顧了2012年5月正知書院正式起步,5年來很多人都對書院發(fā)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,而書院27位理事的發(fā)展過程也驗證了過去幾年傳播界的變化。
書院理事中,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從無到有,現在已經估值13.2億人民幣,其間歷經了社區(qū)、電商、APP等多方探索;龔宇作為愛奇藝CEO,探索視頻領域,愛奇藝已經是數一數二的流量大平臺,買劇模式、付費會員模式也是未來的方向;原來的優(yōu)酷副總裁陳丹青,也在視頻方面有非常多的探索;何力也帶領界面,做了很多新的嘗試。
所以這五年傳播內容、形式和渠道的變化,都可以從正知書院每個成員身上體現出來。
對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爭,張剛覺得意義不大,他認為新舊媒體之爭不過是工具的變化,比如直播、視頻、包括一些新的形態(tài),工具或者手段的更迭導致非常多的爭論,但根本都是人們需要獲取高質量的信息。
任何時代都需要信息,沒有任何人只通過一種形式接收信息,讀書這種形態(tài)也不會消失。所以媒體的本質沒有太大的變化,基本上還是讓人們接觸信息。如果說有變化,就是現在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比過去更有互動感和有效性。
很多關于新媒體的東西,比如大數據,之所以能夠被接受并成為研究的方向,是因為帶來了很多進步。
張剛提到做《中國企業(yè)家》時,雜志賣出去后是不知道去向的,只能大致了解男女比例和區(qū)域分布,現在按大數據傳播的觀點打通后臺,數據后臺有精準的用戶畫像,能具體到哪個城市哪個區(qū),客戶用什么品牌的手機。而百度視頻用分發(fā)的方式解決視頻的觀看模式,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進步。這些進步都跟信息獲取有關。
所以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會讓人們接收信息時更精準,當然也有其他問題。比如基于大數據的機器分發(fā),可能會一直推送相同類型的內容,這只是發(fā)展時期出現的問題,但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,這個問題肯定可以解決。
就像共享單車現在的管理問題,難道人們因為這些問題就不用共享單車了嗎?肯定不是,經歷市場和資本的洗牌后,最后共享單車品牌可能會被整合成一兩家立得住的,在市場上能夠被廣泛接受。
張剛還坦言他并不認可自媒體形式。
他認為自媒體實際上是把每個寫手都變成軟文作者,從過去十幾年新聞從業(yè)經歷來看是不被許可的,可以總結出一大堆缺陷。這種方式可能是過渡形態(tài),也就是在傳統媒體土崩瓦解之后派生出的形式,但不一定代表未來。
人們現在可能對新媒體抱有誤解。羅永浩在前幾天的深圳發(fā)布會上講,他一場發(fā)布會價值大概是1.5億人民幣。他和羅振宇之間有一個爭論,羅永浩認為羅振宇像打磨一個產品一樣做羅輯思維很辛苦,而他做一個發(fā)布會下來1.5億到手。這個本質反映的是一種網紅和機構化新媒體的區(qū)別。
因為個人明星化的網紅早期成名起家非常之快,但是機構類催生起來特別難。馬云都是大概做到2005年才有起色,拿到雅虎第一筆10億美金,那時候他已經堅持六年了。
所以關于自媒體、機構化的媒體,在實踐的時候也是更多向機構化新媒體平臺的方向來推進。
最后,張剛提到做垂直的商業(yè)化視頻,靠貼片、廣告來支撐是不可能的?,F在都講入口,短視頻更應該發(fā)揮媒體的聚合效應,做更多的滲透和積累,這樣才能形成社群,并進行分發(fā)。(來源于財視media)